close

雷競璇:


梅蘭芳唱意大利歌劇

 

 


2010年12月05日


梅蘭芳在世時,

 

唱梅派的票友已經很多,

 

這些票友登台串戲,

 

不免請梅蘭芳觀看,

 

之後又懇切地詢問意見,

 

梅蘭芳往往回答:

 

能唱演到這樣,不容易啊!

 

對於坂東玉三郎

 

演出的《牡丹亭》,

 

這應該是最可用的評語。

 

一個年近花甲的東洋藝人,

 

中文不懂,

 

靠一字一句

 

記住曲文和唸白的發音,

 

沒有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訓練,

 

靠他人指點模仿各種動作,

 

為時不過三兩年,

 

然後就登台串演

 

崑劇戲寶《牡丹亭》了,

 

真是「不容易啊!」

 

這當中的勇氣和毅力,

 

很值得我們敬佩,

 

如果他懷抱的

 

又是對崑劇的尊崇和愛護,

 

那就更令我們感動。

 

不過,串演的既然是崑劇,

 

我們還得回到崑劇的

 

標準來看看他的唱做。

 

我是在 11月 19日

 

看他在葵青劇院演出,

 

結果到了第二節休息時,

 

覺得無法看下去,

 

觀看崑劇十多年,

 

這是我第一次不能卒睹,

 

中途離場。

 

我覺得坂東的表演,


既難聽,又難看,


連一般票友的唱做水平也未達到

 

崑劇講求「唱、唸、做、舞」,

 

前兩者屬聽,

 

後兩者屬視,

 

對這四項基本功,

 

坂東全部未入流

 

。他的「唱、唸」,

 

名符其實是牙牙學語,

 

模仿曲詞和唸白的聲音,

 

吐字 不清,發音不準,

 

高低不勻,腔調不正,

 

唸白的問題

 

又比曲唱來得嚴重,

 

稍為聆聽過崑曲的,

 

都不難聽到當中的毛病。

 

崑劇本來靠文辭

 

和詠唱引動觀眾的情緒,

 

坂東 這樣子的唱唸,

 

根本不會有作用,

 

舞台上的氣氛,

 

主要靠音樂營造。

 

我在台下

 

是一邊聽一邊提心吊膽,

 

老有他快要唱不下去

 

或者唸不下去的恐懼,

 

如坐針氈,

 

無享受 之可言。

 

冷靜想想,

 

這一點不奇怪,

 

靠生吞活剝

 

死記住曲詞和唸白的發音,

 

有可能唱得悅耳唸得傳神嗎?

 

如果你還要求他

 

玲瓏委婉有感情有韻味,

 

那是異想天開了。

 

至 於「做、舞」,

 

坂東也是連形似還談不上,

 

做手生硬,

 

腰板無論站或坐都太直,

 

最可怕的是台步,

 

他飾演的是旦角,

 

但走的是男步,

 

邁得很闊,

 

我觀看時渾身覺得不對勁,

 

他的很多動作,

 

予人手足無措之感,

 

往往要靠春香在旁提點協助,

 

方能完成。

 

冷靜想想,

 

這其實也不奇怪,

 

崑劇舞台上的

 

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

 

往往要磨練多年

 

才能出點神韻,

 

囫圇吞棗地模仿,

 

也就只能這樣水平。

 

我進場前,

 

已經知道不能抱有

 

不切實際的期望,

 

但想到他畢竟是

 

數十年的歌舞伎藝人,

 

演的又是「女形」,

 

也許能為崑劇

 

帶來一些新元素新意念,

 

結果在我看到的四折戲中,

 

倒也真的見到一些

 

日本舞台伎藝的影子,

 

可惜都和崑劇背道而馳。

 

坂東的面部化妝太白,

 

很東洋味,

 

這只能適合《離魂》一折

 

杜麗娘氣息奄奄時的臉相,

 

十六歲的懷春少女

 

不應該這樣臉色蒼白無紅光,

 

特別在第一折《遊園》

 

春光明媚 的時節。

 

坂東的嘴

 

又常常啜成小圓形,

 

向前稍突,

 

有如我們廣東話

 

說的「木木嘴」,

 

雙眼也不時眨動,

 

這些都是很日本味的表情,

 

不知道坂東是不是故意

 

要我們不要 忘記他的身份,

 

可惜這些情態


都不應該出現

 

在大家閨秀杜麗娘臉上。

 


至於做手和身段,

 

坂東的演出也相當東洋味,

 

不時在一個動作上停頓,

 

有如拍攝硬照,

 

稍為凝住之後

 

才進入下一個動作,

 

我不知道這

 

是否受歌舞伎程式的影響,

 

但顯然和崑劇的表演不合,

 

崑劇旦角的做手身 段

 

講究首尾銜接綿綿相繼,

 

如行雲流水悠悠不絕,

 

坂東的演出

 

和崑劇的表演美學不相符合。

 

在我看到的四折戲中,

 

大約有兩三次

 

坂東演杜麗娘的害羞反應,

 

都是將絮袖反撥,

 

迅速轉身,快步脫離,

 

這樣的表演

 

既和大家閨秀的儀態相抵觸,

 

崑劇閨門旦

 

也不應該有這樣的突兀動作。

 

總結起來,

 

這些東洋味的舉止,

 

也可以說是坂東

 

為《牡丹亭》舞台表演

 

帶來了新元素,

 

可惜不但未能豐富崑劇的程式,

 

倒反而顯得格格不相入。

 

坂東個人的唱做無足觀,

 

但整部戲

 

還是有值得欣賞之處,

 

畢竟受過幾十年舞台磨練,

 

坂東對於崑劇優美動人的地方,

 

還是有相當鑒別能力,

 

這主要見於他對舞台的處理。

 

和當代中國崑劇的演出相比,

 

我覺得他善用「減 法」,

 

 

也就是在簡約方面下工夫,

 

突出「素」和「淨」,

 

令整個演出顯得高雅。

 

每折戲的劇本是簡化了,

 

但基本情節還在,

 

特別是重要的曲子得到保留,

 

於是一個晚

 

上竟然能演七折戲。

 

這裡頭的簡化有很大學問,

 

幾年前

 

江蘇崑劇院到香港演《桃花扇》,

 

也是大力簡化劇本,

 

結果支離破碎,

 

沒有一支曲子得以完整地唱完,

 

相比之 下,

 

坂東是高明得多。

 

當然簡化之中

 

也包含了藏拙的考慮,

 

少唱少唸有利掩藏弱點,

 

特別是將《牡丹亭》劇中

 

意境最高唱做難度也最大的

 

《尋夢》一折完全刪去,

 

用 意也就明顯不過。

 

劇本之外,

 

舞台和音樂同樣側重簡約,

 

努力營造「幽遠」

 

和「雅靜」的氣氛,

 

很能感染觀眾,

 

其中音樂的素淡尤其難得,

 

近年看崑劇,

 

很少聽到這樣寧靜清幽的配樂,

 

不過,回心想想,

 

佈景簡約、

 

音樂素靜本來是傳統崑劇所固有,

 

只是近年內地的崑劇院團

 

著了所謂現代化的魔,

 

穿靴戴帽,畫蛇添足,

 

無中生有。

 

現在倒反而是坂東

 

看到崑劇的簡約美,

 

「禮失求諸野」,

 

讓我們得以稍窺

 

崑劇的原來面貌。

 

在這一點上,

 

我們還是要感謝他的,

 

只是話說因來,

 

這些可取 之處,

 

其實不是來自坂東,

 

只是經他點化而重新彰顯起來。

 


隨著農業文明的消退,

 

中國傳統戲曲的

 

輝煌時期已經結束,

 

崑劇能夠克服幾番厄舛,

 

倖存至今,近乎奇跡,

 

今後如何延續,是個大難題,

 

我自己並不樂觀,

 

現在是舞台上

 

能唱能演的愈來愈少,

 

舞台下懂得 欣賞的

 

也愈來愈少,

 

在如此黯淡的背景下,

 

白先勇這幾年的努力,

 

難能可貴,也有了初步成績。

 

坂東玉三郎

 

以他在日本藝壇的崇高地位,

 

能夠對瀕危的崑劇

 

予以愛護 關懷,

 

我們自然是感激不盡,

 

只是他這樣


刀馬未嫻就身先士卒,


斧斤不熟就闖到班門獻藝,


除了「狂妄」之外,


我想不到更恰當的形容詞。

 

崑劇九年前

 

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頒授的榮銜,

 

之後興起陣陣虛火,

 

至今未熄,

 

對於這積累幾百年

 

而成的舞台藝術資源,

 

不少人嘗試借用,

 

例如進念榮念曾、胡恩威等

 

混入崑劇元素的一些創 作,

 

一定程度上還是有可觀,

 

只是這樣的嘗試

 

對於崑劇自身唱做藝術的傳承,

 

恐怕沒有甚麼幫助,

 

提高就更談不上了。

 

坂東用親自串演的方式介入,

 

我相信只能嚴重矮化崑劇,

 

最後將之引入絕路。

 

我當然注意到


坂東到港演出

 

帶來的旋風式反應,

 

也注意到不少

 

專欄文章的讚美之詞,

 

但媒體炒作

 

和藝術評論是兩碼事,

 

不能混同。

 

憑 藉十多年的觀劇體會,


我可以明確地說,


坂東的唱做完全不入流,

 

他這樣子來演崑劇,

 

最大可能的效果是破壞。

 

本文借梅蘭芳的一個小典故開首,

 

請容許我

 

虛構一個梅蘭芳的比喻結束。

 

假設梅在譽滿天下之時

 

要學唱意大利歌劇,

 

又真的拜了名師下了苦功,

 

結果他不是以之

 

促進自己的京崑唱腔,

 

而「竟然」要到意大利登台獻藝,

 

以他的聲譽名氣,

 

我想也會在意大利引起哄動,

 

一票難求,比坂東

 

在香港演出的情況不遑多讓。

 

這是觀眾好奇和媒體熱衷使然,

 

但藝術評論會如何呢?

 

你梅蘭芳既然前來唱意大利歌劇,

 

我就自然

 

用意大利歌劇的標準來評論,

 

結果也就不難想見。

 

我這個比喻當然純屬虛構,

 

根本不會發生,

 

因為梅蘭芳不會如此狂妄。

 

只是 回頭看看

 

坂東演出後香港文字界的反應,

 

真是不勝感慨,

 

氣餒之極,

 

難道伴隨著戲曲水土的流失,

 

我們的鑒賞能力

 

低落到這樣的地步,

 

連如此不入流的唱做

 

也看不出 來嗎?

 

附記:

 

看了坂東演出後的第二天,

 

我到電影院看楊凡的《鳳冠情事》,

 

欣喜之情,

 

比幾年前初看時更甚。

 

影片不但呈現了

 

崑劇的優美動人,

 

而且電影 鏡頭的介入,

 

不但不會破壞

 

或者干擾舞台的演出,

 

反而更能讓觀眾

 

欣賞崑劇的細膩精緻,

 

是戲曲和電影兩種媒體

 

一次非常成功的結合。

 

《鳳》片的前半部

 

是張繼青的 說戲和演戲,

 

崑劇藝術的精華,

 

於焉清楚展現,

 

可惜這樣的舞台瑰寶,

 

政府不懂重視,

 

民間未能扶持,

 

真是奈何。

 

聞得《鳳冠情事》影碟快將發行,

 

關心或者有意認 識崑劇的讀者,

 

不宜錯過。

 

2010年 11月 30日

 

文:雷競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nkoloveman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